玉树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担当起“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历史使命
玉树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担当起“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历史使命
发布日期:2017-09-01字号:[ ]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树州委、州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自觉担当起“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历史使命,坚决把三江源生态保护作为最大的政治坚守好、最大的责任担当好、最大的民生保障好。
  持续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力促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完成了总投资37.8亿元的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建设养畜等17个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项目;二期工程2014年启动,至2016年共实施项目24个,累计投资5.9亿元。整个工程实施10年来,三江源玉树地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不断调优,草地退化趋势初步遏制,严重退化区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建立,实现了增草、增林、增水、增群、增收5个增长,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规范砂石料资源开发管理,强化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在保障灾后重建地材有序供应的同时,集中力量推进灾后重建遗留的废弃砂石料场、搅拌站和砖厂等地材企业的恢复治理工作,全州256处地材企业中除个别建筑用地材企业外,对所有砂石料场等地材企业治理区实施复坑平整、种草种树、植被绿化和围栏封育,部分区域已恢复成农业用地和林地,供老百姓使用。切实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内交通沿线以及周边的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督促项目业主全部完成辖区内233处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在全州范围内开展砂石料场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对全州1市5县恢复治理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共排查各类砂石料场42个,共清理关闭各类砂石料场38个,整改保留各类砂石料场4个。截至目前,全州各类砂石料场及砂石已基本完成生态恢复治理。
  偿还历史旧账,加大砂金过采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度。高度重视砂金过采区等废弃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通过积极筹措资金,争取项目,加大了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砂金过采区等废弃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对曲麻莱县白地沟、大场金矿过采区先后自筹资金7300万元,综合恢复治理砂金过采区17505亩,疏浚修复河道29.38公里。为彻底摸清曲麻莱县大场地区砂金过采区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州县相关部门会同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对曲麻莱县历史遗留的秋智乡、麻多乡、曲麻河乡等砂金过采区进行了详细调查,并编制了修复方案,为下一步系统科学治理打下了基础。
  下决心将自然保护区内商业性矿业权全面退出,下功夫力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上台阶。2014年起,我州未批过一个新的采矿权和探矿权,境内探矿权、采矿权已全部停止勘探开发工作,并同步对州内的矿区地质环境开展恢复治理工作。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涉及我州境内的13个财政出资探矿权已限期注销,20个商业性探矿权停止地质勘查工作。在西藏、格尔木代管区、玉树交界地带无人区内盗、偷采矿山的扎苏煤矿、尼阿希措铁矿已于2013年关停待修复,达哈煤矿2013年勒令停产并以责成相关县和企业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经过不懈努力,目前,玉树地区的生态恢复明显: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2.8%提高到了2016年的3.1%;荒漠化和黑土滩面积由2004年的15.56%降低到 2016年的13.9%;2005至2016年,长江、澜沧江多年平均径流量比2004年以前,分别增长34.7亿立方米和0.58亿立方米;2004年以来实施禁牧5804.5万亩,组织生态移民3.3万人;牲畜存栏由2004年的280.33万头(只)减为2016年的251.78万头(只),近31万人享受到生态补偿。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可可西里申遗成功等国字号工程的实施,又为玉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极大地鼓舞了玉树各族干部群众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的斗志,激发了“想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热情,坚定了算生态账、打生态牌、吃生态饭的决心,全州上下爱绿护绿植绿和知生态爱生态护生态的文明自觉正在养成。
 (鲁振明、任世隆)
 




州政府信息
视力保护:
玉树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担当起“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历史使命
来源: 日期:2017-09-01 字号:[ ]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树州委、州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自觉担当起“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历史使命,坚决把三江源生态保护作为最大的政治坚守好、最大的责任担当好、最大的民生保障好。
  持续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力促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完成了总投资37.8亿元的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建设养畜等17个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项目;二期工程2014年启动,至2016年共实施项目24个,累计投资5.9亿元。整个工程实施10年来,三江源玉树地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不断调优,草地退化趋势初步遏制,严重退化区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建立,实现了增草、增林、增水、增群、增收5个增长,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规范砂石料资源开发管理,强化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在保障灾后重建地材有序供应的同时,集中力量推进灾后重建遗留的废弃砂石料场、搅拌站和砖厂等地材企业的恢复治理工作,全州256处地材企业中除个别建筑用地材企业外,对所有砂石料场等地材企业治理区实施复坑平整、种草种树、植被绿化和围栏封育,部分区域已恢复成农业用地和林地,供老百姓使用。切实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内交通沿线以及周边的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督促项目业主全部完成辖区内233处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在全州范围内开展砂石料场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对全州1市5县恢复治理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共排查各类砂石料场42个,共清理关闭各类砂石料场38个,整改保留各类砂石料场4个。截至目前,全州各类砂石料场及砂石已基本完成生态恢复治理。
  偿还历史旧账,加大砂金过采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度。高度重视砂金过采区等废弃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通过积极筹措资金,争取项目,加大了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砂金过采区等废弃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对曲麻莱县白地沟、大场金矿过采区先后自筹资金7300万元,综合恢复治理砂金过采区17505亩,疏浚修复河道29.38公里。为彻底摸清曲麻莱县大场地区砂金过采区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州县相关部门会同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对曲麻莱县历史遗留的秋智乡、麻多乡、曲麻河乡等砂金过采区进行了详细调查,并编制了修复方案,为下一步系统科学治理打下了基础。
  下决心将自然保护区内商业性矿业权全面退出,下功夫力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上台阶。2014年起,我州未批过一个新的采矿权和探矿权,境内探矿权、采矿权已全部停止勘探开发工作,并同步对州内的矿区地质环境开展恢复治理工作。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涉及我州境内的13个财政出资探矿权已限期注销,20个商业性探矿权停止地质勘查工作。在西藏、格尔木代管区、玉树交界地带无人区内盗、偷采矿山的扎苏煤矿、尼阿希措铁矿已于2013年关停待修复,达哈煤矿2013年勒令停产并以责成相关县和企业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经过不懈努力,目前,玉树地区的生态恢复明显: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2.8%提高到了2016年的3.1%;荒漠化和黑土滩面积由2004年的15.56%降低到 2016年的13.9%;2005至2016年,长江、澜沧江多年平均径流量比2004年以前,分别增长34.7亿立方米和0.58亿立方米;2004年以来实施禁牧5804.5万亩,组织生态移民3.3万人;牲畜存栏由2004年的280.33万头(只)减为2016年的251.78万头(只),近31万人享受到生态补偿。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可可西里申遗成功等国字号工程的实施,又为玉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极大地鼓舞了玉树各族干部群众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的斗志,激发了“想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热情,坚定了算生态账、打生态牌、吃生态饭的决心,全州上下爱绿护绿植绿和知生态爱生态护生态的文明自觉正在养成。
 (鲁振明、任世隆)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